萊州云峰山鄭文公碑:刻在石頭上的《蘭亭序》
云峰山刻石是北魏書法藝術三大寶庫(另有云門造像題記和鄒縣四山摩崖刻經)之一,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其書體介乎隸楷之間,被譽為"隸楷之極",被日本書法界評為"中國名碑第一神品",是研究我國字體演變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。
云峰山共有歷代刻石35處,其中北朝刻石17處(北魏16,北齊1),另有宋明清刻石18處。除一處明代石刻在山陽,其余均在山陰與極頂?淌嗵幫回r石側面,以山勢取之,大小不一,形態各異,或矗立,或斜依,或偃臥,由山腰散布至山巔,形成天然碑林。其中最負盛名的《鄭文公下碑》,刊于永平四年(511),刻面稍經加工,高2.65米,寬3.67米,為山中諸刻石之冠。碑文正書51行,行29字,計1243字,記述滎陽鄭氏家族歷史及鄭道昭父鄭羲生前事略,其書法謹嚴渾厚,剛勁秀美,堪稱一代名作。由于石質堅優,刻工精巧,刻石雖距今一千四百余年依然字跡清晰點劃棱角分明,雄風偉貌存。全碑除殘損幾字外,余皆保存完好?胺Q全國書苑的一支奇葩,古代書藝術的瑰寶。
云峰山刻石是北魏書法藝術三大寶庫(另有云門造像題記和鄒縣四山摩崖刻經)之一,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其書體介乎隸楷之間,被譽為"隸楷之極",被日本書法界評為"中國名碑第一神品",是研究我國字體演變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,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北魏正書摩崖刻石群。永平中鄭道昭嘗登云峰山、天柱山、大基山等名山大川游覽唱酬,足跡所至,輒書碑題詩于崖石上,其書閑雅簡淡,渾穆而有篆隸遺韻,為北魏著名碑刻。 然因椎拓不易,流傳較少。自南宋趙明誠訪昨《鄭羲上碑》,著之《金石錄》后, 漸為世人稱道, 清代金石、書法家多此冥心搜索,意發現鄭氏父子書亦達四十余種,其中有鄭道昭書 《鄭羲上碑》、 《鄭羲下碑》、《論經書詩》、 《觀海童詩》、《云峰山題字等十五種》、《天柱山東堪石室銘》、《天柱山題字三種》 以及道昭之子鄭述祖所書之 《重登山峰山石刻》、《天柱山銘》、《題云居館石刻》等。 其中以 《鄭羲上碑》、《鄭羲下碑》、《論經書詩》等尤為書家所重。
鄭道昭(?~516)字僖伯,自號中岳先生,著名書法家,魏碑體鼻祖。光州(今萊州市)刺史。北魏滎陽開封人。自幼博覽群書,魏孝文帝時始為官,歷任秘書郎、秘書丞兼中書侍郎、中書郎、通直散騎常侍、國子監祭酒、秘書監、滎陽邑中正等職。永平年間任光州刺史兼平東將軍。任內政務寬厚,不濫用酷刑,以教化和培養人才為己任,深受百姓擁戴。
其生性閑適散逸,喜游山水,好為詩賦,尤工書法。在光州各地題刻甚多,計有萊州城南云峰山摩崖石刻大小20處,城東大基山15處,天柱山(今屬平度市)8處。魏晉南北朝時期,是漢字由漢隸向楷書發展變化時期,鄭道昭融百家之長于一體,刻意創新,筆力圓勁蒼健,結構嚴謹,運筆嫻熟自然。其代表作為“鄭文公上碑”和“鄭文公下碑”。此二碑刻于天柱、云峰二山,碑文頌揚其父才智功德,被譽為“隸楷之極”。清代包世臣《藝舟雙楫》贊為“文苑奇珍”,康有為則稱其“體高氣逸,密致而通理,如仰人嘯樹,?头洪,令人想象不盡”。祝嘉先生把鄭道昭與王羲之并列為“北方書圣”,劉海粟則贊其為“一代文宗”。
鄭道昭喜歡修身養性,煉氣化丹。曾于延昌元年(512)在大基山依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虛設“青煙寺”、“白云堂”、“朱陽臺”、“玄靈宮”、“中明壇”等煉氣之處,并刻字志之,還作詩一首《置仙壇詩》題刻于壁。后任青州刺史兼平東將軍,復為秘書兼加平南將軍。熙平元年(516)卒,謚號文恭。
鄭文公下碑
鄭文公碑文
鄭文公下碑拓片